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育儿 > 宝妈知识 > 孕前 > 正文

人工受孕的成功率高吗?

发布时间: 2011-09-30 11:45
Scan me!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人工受孕,是指将男性精液用人工方法注入女性子宫颈或宫腔内,以协助受孕的方法。那么,人工受孕的成功率高吗?

人工受孕主要用于男性不孕症。人工受孕有配偶间人工受孕、非配偶间人工受孕两种。在男方有性器官异常,如阴茎短小、尿道下裂、阳痿、早泄等症或女方有子宫颈狭窄、不明原因不孕等可用配偶间人工受孕。

人工受孕的成功率高吗?

用丈夫精液人工受孕可因精子数和活动率不同而有差异,与操作次数也有关。如果精液正常,总成功率可达50%~70%。用供精者精液人工受孕的成功率一般较用丈夫精液人工受孕高,用新鲜精液的约为70%;冷藏精液的成功率则约 50%,但却降低了传染病传播的危险。子宫腔内人工受孕的成功率约为40%。

人工受孕的成功率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不育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有良好的精子计数和活动力但不能性交的男性,其人工受孕成功的机会明显高于精子有异常的男性。其次,女方的年龄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女方超过35岁,其怀孕机会显著降低。第三,排卵的可预见性也很重要。月经越规律,怀孕的成功率越高。第四,子宫内膜异位症或盆腔感染史或输卵管疾病减少成功率,但既往曾怀孕者成功率较高。总而言之,在每月进行的人工受孕中,每一周期的怀孕成功率大约在10%到15%。

以上就是对人工受孕的相关介绍了,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如何备孕成功率高?如何提高受孕成功率?
如何备孕成功率高?如何提高受孕成功率?
所谓受孕时机,实际上就是妇女的排卵期,选择排卵期安排性生活,往往“一枪命中”,极为有效;小编整理了提高受孕成功率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增加受孕几率1、做孕前检查了解夫妻双方身体情况。在计划生宝宝之前,为了能更好地备孕,记得做一个孕前检查。根据医生的建议可以服用适量的维生素、叶...[详细]
发布于 2023-08-18

最新推荐

现在未婚先孕很丢人吗
未婚先孕是否丢人主要取决于个人观念和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群体对此存在明显认知差异。随着社会观念多元化发展,未婚先孕的污名化程度已有所降低,但部分地区仍存在传统道德压力。在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中,未婚先孕更多被视为个人生活选择。现...[详细]
2025-09-22 16:22
未婚先孕生孩子怎么办
未婚先孕生孩子需要综合考虑心理支持、产前检查、法律权益、经济规划和育儿准备等方面。未婚妈妈可通过正规医院建档产检、咨询法律人士了解抚养权与继承权、申请社会救助或补贴、参与育儿课程学习护理技能、建立亲友支持网络等方式应对。1、...[详细]
2025-09-22 15:06
未婚先孕会有好结果吗
未婚先孕的结果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个人经济基础、家庭支持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部分未婚先孕者通过积极调整能建立稳定家庭关系,但多数可能面临经济压力、情感纠纷等挑战。未婚先孕后若双方具备成熟的心智和稳定的经济来源,可能促使伴侣更快...[详细]
2025-09-22 13:50
未婚先孕真的不幸福吗
未婚先孕是否幸福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个人经济基础、家庭支持、伴侣责任承担能力等因素。未婚先孕可能面临社会舆论压力、经济负担加重、育儿资源短缺等挑战,但也可能因孩子的到来促进伴侣关系成熟、激发奋斗动力。未婚先孕的幸福感受与个体...[详细]
2025-09-22 12:34
未婚先孕都过得怎么样
未婚先孕的生活状态因人而异,部分家庭通过积极调整能建立稳定关系,部分可能面临经济或社会压力。未婚先孕可能涉及情感支持不足、家庭矛盾、育儿资源短缺等问题,但也存在共同成长、责任意识增强等积极案例。未婚先孕的群体中,部分伴侣在得...[详细]
2025-09-22 11:18
未婚先孕真的会幸福吗
未婚先孕的幸福程度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双方的情感基础、经济能力、家庭支持以及未来规划。未婚先孕可能带来意外惊喜,也可能面临现实挑战。未婚先孕的幸福感受与伴侣关系稳定性、社会接纳度、个人心理调适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情感稳定的伴...[详细]
2025-09-22 10:03
为什么胖的女人难怀孕
为什么胖的女人难怀孕
肥胖女性怀孕困难主要与内分泌紊乱、排卵障碍、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等因素有关。肥胖可能通过影响激素水平、卵子质量、胚胎着床等环节降低生育能力,但通过科学减重和医疗干预多数可改善。1...[详细]
2025-09-22 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