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育儿 > 育儿知识 > 婴幼儿 > 正文

婴儿使用纸尿裤注意事项

发布时间: 2012-04-12 10:42
Scan me!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婴儿使用纸尿裤要注意哪些注意事项?为了更好的护理小宝宝,爸妈需要关心宝宝成长的每个细节,如果婴儿使用纸尿裤不当,可能会影响到宝宝健康哦! 

 女宝宝使用纸尿裤注意事项:

始终要从前向后擦,以免大便污染生殖器。清洗这部位只需要水。在最初几天中,会有液体或者甚至是少许血从阴道排出,这是正常的,因为孩子在出生后正在适应自己体内波动的荷尔蒙。>>推荐阅读:更换纸尿裤 男女宝宝有差异

男宝宝使用纸尿裤注意事项:

同样应当从前向后擦。如果宝宝没有作包皮环切术,不要将包皮向后拉扯。包皮会自己逐渐松驰,到了三岁通常就可以完全收缩了。如果他作了包皮环切,应当用涂凡士林油或抗生素软膏的纱布盖住阴茎,帮助伤口愈合。在头一个星期里可能会发生一些肿胀和结出黄色的痂米。

换纸尿裤要及时!

婴儿使用纸尿裤时,爸妈应注意及时更换。婴儿的尿中常溶解着一些身体内代谢产物的废物,如尿酸,尿素等。尿液一般呈弱酸性,会形成刺激性很强的化合物。无论宝宝是干便、稀便,或者是酸性、碱性物质对宝宝的皮肤都具有刺激性,如果不及时更换纸尿裤,娇嫩的皮肤就会充血,轻者皮肤发红或出现尿布疹,严重还可能腐烂、溃疡、脱皮。

怎样使纸尿裤的接头粘牢?

当为宝宝更换纸尿裤时,一定要使接头粘住纸尿裤,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使用了婴儿护理产品,如油、粉或沐浴露等,则更要特别注意。这些东西可能会触及接头,使其附着力降低。在固定纸尿裤时,还要保证你的手指干燥和清洁。

婴儿使用纸尿裤时,爸妈应注意以上几点。小编提醒,如果条件允许,白天在家时最好用棉质尿布,夜间或外出时使用纸尿裤,这样不仅更有利于宝宝成长,而且减少了父母的工作量。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新生婴儿能用纸尿裤吗
新生婴儿能用纸尿裤吗
刚刚出生的新生婴儿能用纸尿裤吗?会不会对宝宝的皮肤有什么影响?很多妈妈会选择使用尿布,但是为了便利性,还是有很多人选择纸尿裤,下面就一起看看新生儿用纸尿裤好不好吧!>>推...[详细]
发布于 2012-04-12

最新推荐

孩子被别的家长凶怎么处理
孩子被别的家长凶怎么处理
孩子被别的家长凶时,家长应先安抚孩子情绪,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沟通或回避。处理方式主要取决于冲突性质、对方态度及对孩子的影响程度。孩子被他人训斥后可能出现恐惧或委屈情绪,家长需第...[详细]
2025-11-07 12:34
如何让孩子不沉迷手机游戏
如何让孩子不沉迷手机游戏
减少孩子对手机游戏的沉迷需要家长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设定规则、转移兴趣、亲子互动、环境控制和榜样示范。1、设定规则明确每日使用时长和时段,建议学龄前儿童单次不超过20分钟...[详细]
2025-11-07 11:18
小孩突然不走了是什么情况
小孩突然不走了是什么情况
小孩突然不走了可能是由生长痛、肌肉拉伤、关节问题、神经系统异常、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具体表现判断是否需要就医。1、生长痛常见于3-12岁儿童,多因骨骼快速生长导致肌肉牵拉...[详细]
2025-11-07 10:03
孩子整天躲在房里是怎么了
孩子整天躲在房里可能是青春期心理变化、社交压力、家庭关系紧张、学业负担过重或存在网络成瘾倾向的表现。需要结合具体行为表现判断是否存在心理问题或环境适应障碍。1、青春期心理变化青春期孩子常出现自我封闭行为,这是独立意识增强的正...[详细]
2025-11-07 08:47
聪明的孩子为什么成绩不好
聪明的孩子成绩不好可能与学习习惯、心理因素、兴趣缺失、家庭环境影响、注意力缺陷等因素有关。这类孩子往往表现出思维活跃但专注力不足、抵触机械重复任务、缺乏学习目标感等特点。1、学习习惯部分高智商儿童因过早掌握知识而忽视基础训练...[详细]
2025-11-07 07:31
孩子动手打父母该怎么教育
孩子动手打父母该怎么教育
孩子动手打父母时,需立即制止并明确表达行为的错误性,同时通过冷静沟通、树立榜样、建立规则、引导情绪管理、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等方式进行教育。1、立即制止与明确态度当孩子出现打人行...[详细]
2025-11-07 06:15
孩子被班里同学孤立怎么办
孩子被班里同学孤立可通过主动沟通、培养社交技能、寻求老师帮助、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参与集体活动等方式改善。孤立可能由性格差异、社交能力不足、误解冲突、家庭环境影响、校园欺凌等因素引起。1、主动沟通家长需引导孩子表达真实感受,通...[详细]
2025-11-07 05:00
医院动态 特色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