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育儿 > 育儿知识 > 婴幼儿 > 正文

父母平时的引导教育很重要

发布时间: 2018-05-28 13:51 来源:复禾健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当家里有了一个小宝宝后,家长们最期望的莫过于听到宝宝叫一声爸爸妈妈了。语言是我们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小宝宝学会说话需要大量的模仿和联系,一般要一岁多才能会说话,但是有的宝宝说话却是要比同龄人要早很多,这除了遗传因素外,父母平时的引导教育也很重要。

  1、尽早“对话”

不要等宝宝会说话了再和他对话,尽可能早甚至从一降生就可以和宝宝“对话”了,当然,这个对话更多是以非语言进行的,比如用心地记录和分辨宝宝哭闹的类型(饿、困、累、怕等各有各的哭法),并予以相应的回应和满足。当然,这需要慢慢摸索,不必期望自己一下子就成为孩子“肚子里的蛔虫”,如果宝宝对你的反应一时不理会,你可以耐心地等上一会儿或借助于眼神交流、身体接触等途径,使宝宝产生反应。此外,随着宝宝慢慢长大,宝宝的表达方式日趋丰富,开始发出各种各样的咿咿呀呀的声音,这时候模仿一下宝宝,它一定很开心

只要我们满怀耐心和爱的关注,宝宝就会更自如、更固定的使用不同类型的方式和声音来传达不同的需求,从而和妈妈形成了一个初始的会话模式。这不仅是语言发展的高起点,也是孩子心理发育的高起点。

  2、使用“妈妈语”

生活中,对于呀呀学语的宝宝,妈妈(或其他家人)和宝宝说话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提高声调并采用夸张的语气说出或重复说出一些简短的词语或句子,这就是所谓的“妈妈语”。宝宝非常吃这一套,因为缓慢的语速、夸张的语气、高扬的声调和重复,是宝宝最容易理解的,可以使他更好地感受、学习语言。这不难理解,想像一下第一次和老外交流,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就知道了。

“妈妈语”也更容易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一旦宝宝被吸引,他就会逐渐地安静下来,注视着妈妈,并通过“咿咿呀呀”的声音、微笑的表情或其他身体语言来作回应。这种互动一方面是宝宝语言发育的上好土壤,一方面也利于增强亲子间的情感连结,促进亲子关系的顺利发展,为宝宝的人际交往打下基础。

  3、做宝宝的“导游”

宝宝是这个世界的“新客人”,即便是对洗澡、吃饭这些最基本的事情宝宝也莫名其妙,这时候需要我们做好宝宝的“导游”,比如用亲切的声音、变化的语调,跟宝宝讲他当前面对的事物和事情。比如对他说“宝宝在摇小铃铛”,“妈妈正给你换尿布呢”等。当宝宝开始离开妈妈或者正在做的事情,去看别人,看别的东西的时候,我们不要刻板的一定对孩子说我们想说的(如我们正在做的),而应该追随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你看到的是叔叔”,“那是一棵大树”等。这样自然、亲切的语言“导游”,对提高孩子语言能力非常有效,也很利于孩子的社会化发展。

  4、成为“朗读者”

童书推广人阿甲丛女儿襁褓中开始为她读书,结果阅读成为父女俩特殊的心灵沟通的纽带;出版人路金波长期坚持给孩子阅读经典文学、不去给孩子说“袜袜、脚脚”等婴儿语,结果女儿两岁就说出“可是,我真的不是这样想的”这样的复句。很多优秀家庭的实践证明,坚持给孩子朗读、多给孩子讲故事,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接触优秀的汉语而不是传统中的婴儿语,宝宝的语言能力可以发展到让人惊喜的程度。

  5、播放“宝宝音乐”

宝宝对音乐有很高的敏感度,童谣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最适合小宝宝听。针对这些特点,妈妈可以为宝宝选择一些节奏欢快的宝宝音乐放给他听,每天只要播放十几分钟就可以。宝宝对妈妈的声音最熟悉,为了更好地让宝宝学习,妈妈可以亲自上阵,自己唱童谣给宝宝听。

宝宝哭闹或者是每次睡觉前,妈妈都可以为宝宝轻轻哼唱摇篮曲,这样可以让宝宝很快安静下来,为他营造一个舒适、愉悦的睡眠环境。

  模仿发声

宝宝发生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妈妈对宝宝的第一次训练要从模仿开始。每天,妈妈可以在宝宝很开心的时候,抱起自己的宝宝,在他面前做出张嘴、吐舌或其他各种表情,或是慢慢地对着宝宝说出你希望宝宝掌握的第一个词。这时候你要让宝宝注意到你的口形和面部表情,逗他发音。逐渐地,宝宝就会发出声音应答你,与你进行“母子对话”。

  吸引注意力

对宝宝听觉的训练也能够促进宝宝对于语言的掌握,因为宝宝只有先学会了听,才会学习说话。

妈妈可以拿一些比较好玩的发声玩具,如铃铛、拨浪鼓等,在宝宝面前摇晃,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让他把目光集中在你的脸上。这时候你就可以对着宝宝喊出他的名字,或是对着他说话;妈妈还可以在宝宝四周制造声音,让宝宝寻找声源,加强宝宝对声音的注意力。

  学动物的声音

拟声词是最容易被人类掌握的语言,也是最容易引起宝宝兴趣的语言之一。为了引起宝宝对语言的兴趣,妈妈、爸爸可以用夸张的表情,模仿各种熟悉的小动物的叫声给宝宝听,在模仿声音的同时,妈妈最好也可以模仿动物的动作,这样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拍手游戏

宝宝7个月以后,就能在听到一些特定的语言信号时用动作表示出来了。为了训练宝宝语言理解力与模仿力,妈妈可以和宝宝玩拍手游戏。妈妈和宝宝面对面坐好,握住他的两只小手,然后教他对拍。在教宝宝拍手过程中,妈妈不要忘记边拍边说:“拍拍手。”让宝宝熟练一段时间后,不握他的手,看宝宝能不能自己拍手。

宝宝出生后,一般都还不会说话的,但是他们看着别人说话,其实心里也很迫切的希望能够早日学会说话,这时候父母要多与宝宝交流,一些简单的词汇可以引导宝宝去模仿,先从一个字一个字得教给宝宝去说,待宝宝掌握后再增加词组的长度,这样你的宝宝一定可以早日学会说话的。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为什么法国孩子不哭 父母的教育很重要
为什么法国孩子不哭 父母的教育很重要
你还在为带孩子而焦虑吗?专家研究发现,法国儿童不喜欢哭泣,懂事灵巧来源于父母的教养方法。家长的教育很重要,一起来看看吧!法国儿童为什么不哭1.让儿童学会等待等待是法国家长给儿童的重要课程,在法国常见的情景是儿童有耐心,需求不能立即满足时,表现平静。成年人聊天时,孩子不能随意中断,...[详细]
发布于 2021-05-06

最新推荐

青春期的孩子怎样和父母沟通
青春期的孩子怎样和父母沟通
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沟通需要双方共同调整方式,建立平等尊重的对话环境。主要有保持开放心态、选择合适时机、避免情绪化表达、明确表达需求、善用非语言沟通等方法。1、保持开放心态父母需避免先入为主的评判,倾听时不打断不否定。孩子可尝试理解父母视角,...[详细]
2025-07-28 12:34
上六年级转学对孩子有影响吗
上六年级转学对孩子可能有影响,具体取决于孩子的适应能力和家庭支持。转学可能带来学业衔接、社交融入等挑战,但也可能成为孩子锻炼适应力的机会。六年级是小学高年级阶段,课程难度和学业压力明显增加。转学后孩子需要适应新学校的教学进度、考试模式以及不...[详细]
2025-07-28 11:18
孩子写作业拖拉不听话怎么办
孩子写作业拖拉不听话怎么办
孩子写作业拖拉不听话可通过调整学习环境、建立时间规划、正向激励、减少干扰因素、家长示范行为等方式改善。这种行为通常与注意力分散、缺乏兴趣、任务压力过大、家庭氛围紧张、学习习惯未养成等因素有关。1、调整学习环境为孩子设置固定、安静且光线充足的...[详细]
2025-07-28 10:03
孩子写作业拖拖拉拉怎么办呢
孩子写作业拖拖拉拉可通过建立固定学习时间、减少干扰因素、分解任务目标、给予正向激励、家长适度监督等方式改善。拖拉行为通常与注意力分散、任务难度过高、缺乏时间观念、兴趣不足、家庭环境影响等因素有关。1、建立固定学习时间每天设定固定的作业时间段...[详细]
2025-07-28 08:47
孩子在学校怎样和老师打交道
孩子在学校与老师打交道需要建立尊重、沟通和主动参与的基础,主要方法包括保持礼貌态度、及时反馈问题、积极参与课堂、遵守班级规则、定期与老师交流。1、保持礼貌态度孩子应养成见到老师主动问好的习惯,使用“老师好”“谢谢老师”等礼貌用语。课堂中发言...[详细]
2025-07-28 07:31
高二孩子不想上学我可怎么办
高二孩子不想上学可通过沟通疏导、调整学习目标、改善家庭氛围、寻求专业帮助、培养兴趣动力等方式缓解。青春期心理变化、学业压力过大、亲子关系紧张、校园适应不良、缺乏学习动机等因素可能引发厌学情绪。1、沟通疏导家长需保持平和态度与孩子进行非批判性...[详细]
2025-07-28 06:15
孩子初一应用题不会做怎么办
孩子初一应用题不会做可通过培养审题习惯、建立数学模型、强化基础运算、分步拆解题目、联系生活场景等方式提升解题能力。一、培养审题习惯应用题解题困难常源于未准确理解题意。家长需引导孩子逐句阅读题目,用笔圈出关键数据和关系词,如增加、减少、倍数等...[详细]
2025-07-28 05:00
医院动态 特色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