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育儿 > 育儿知识 > 学龄前 > 正文

教宝宝伪娘女汉子通通走开

发布时间: 2018-06-05 10:57 来源:复禾健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儿子从小就很喜欢芭比娃娃,平常爸爸没时间陪他,他平时都是一个人静静地玩娃娃,时不时笑一下……”“女儿小时候就特别特别多动,爬树、踢球,都爱玩男孩子的东西……”怎么办?怕儿子变娘,怕女儿变得太糙太汉子,男孩不像男孩,女孩不像女孩,把辣妈们急的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但教出很像男孩的男孩,和很像女孩的女孩,这样真的好吗?

 辣妈的烦恼

顶顶今年14岁,在同学当中算中等身高,但却是班级里最“弱势”的一个男生。“他最近经常离家出走,每次都是躲起来哭,有时候是因为考试没考好,有时是同学说了什么他觉得伤到自尊心了,我们对他说话稍微重一些,他也会哭。”顶顶妈对此很担心,“男孩子一般都是比较大大咧咧的,可顶顶从小就很细腻,穿衣打扮也是斯斯文文的,就是不知道他一个男孩子总是哭哭啼啼的是什么原因。”

“宁宁这丫头经常穿着大T恤和破洞牛仔裤就出门了,跟我们说这个打扮比较酷;头发也很短,常常被人一眼认成男孩子。每次陪她去理发,都有人在猜她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听说,她在同学中还有些‘声望’,说句话很多同学都会拥护她,给人的感觉就是蛮霸道的。”宁宁妈妈对此又好气又好笑,“我的身边有不少跟她同龄的孩子,宁宁在她们之中明显显得很霸道,在家讲话也是干脆利落,很少见她撒个娇。”

专家有话说

在性教育方面,辣妈们往往局限于性生理(Sex)教育,而忽视了特别重要的性别角色(Gender)教育。当前的性别角色教育,是一个社会化任务,大家普遍认为,不同性别的人应该与社会关于性别的“原型要求”相适应,例如男生应该是独立、坚强的,女生则应表现为温和、善解人意、柔弱等。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往往在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方面都较为片面,智商、情商也较低。相反,那些拥有“两性之长”的男孩和女孩却大多发展全面,文、理科成绩均较好。

许多女孩在成长过程中,正因受到成人社会设置的片面、绝对的“单性化教育”的影响,养成了自卑自贱、谨小慎微等某些似乎“理所当然”的属于女性的性格缺陷。这些性格缺陷容易导致缺乏独立性和上进心,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受“单性化教育”影响的男孩也可能变得刚愎自用、难解人意、冷酷冷漠、或干脆成了工作狂,不仅在事业上难有竞争优势,而且在社交圈内也往往不受欢迎。

 何为双性化教育

所谓的“双性化教育”,是摒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传统社会对男性和女性角色做了严格限制,两性特征互不相容,而“双性化”则是指个体的人格中同时融合了男性和女性的特征。

根据本姆的双性化理论,人的性别倾向可分四种: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中性化。前两者性别特征典型,个体发展局限平庸;中性化缺少显著的性别气质,个体发展较为片面,难以发挥原有性别特色,反而具备另一性别的缺陷;而双性化是最为理想的性别模式,它集合两性优势,在自我概念、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人际关系上都优于单性化者。

举例来说,很多人到中年的时候,经历世事磨练,就会呈现出双性化特征,出现女性更果断、独立,男性更温和、柔情。

 如何开展双性化教育

想让孩子拥有完善的性别人格,可是需要父母正确引导。

首先,父母不宜将性别特征区分得过于分开,把性格“框住”,很多性格特征并非某种性别才能有,应该鼓励孩子学习不同性别当中的优势,克服自身性别的劣势,兼收并蓄。

其二,家长在引导孩子发挥自身性别优势的同时,可以学习异性良性的性别内涵,而非外表特征,不过引导也切勿用力过猛,反而养出男孩型女孩,女孩型男孩。

对如何开展“双性化教育”,美国专家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注意增加男女孩子接触的机会。宝宝应通过与异性自然而然的接触,在交流当中向异性学习,去克服自己性格的“软肋”,同时也让宝宝发挥自己的“性别”优势,进而促进自己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日趋完美。如:男孩可以多多学习女孩的细心、善于表达和善解人意,而女孩则可以多多学习男孩的果断、坚定和开朗。但也不能走极端,把握好引导的分寸,小心孩子变成“伪娘”、“假小子”。

最后,青春期对孩子的性别教育很重要。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性别样本,也应树立榜样,为孩子展现性别的不同和分工配合,父亲回归家庭有所担当,母亲善解人意、柔韧处事,父母双方重视合作,相得益彰,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领会两种性别各自的优势,在潜移默化当中引导孩子变得更为双性化。

 结语

辣妈们作为新世纪独立女性,也要摒除以往传统的单性化教育了。单性化教育的受害者,更多的还是女孩。同样作为女性的我们,在享受传统女性所谓娇弱带来的“社会福利”的同时,是不是也感受到了自己在追求独立、自主甚至把控人生时的无力?真正的男神、女神,应该是双性化的,集两性优势在一身,让人不眼红都不行!赶紧实行双性化教育,从娃娃抓起吧!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办公桌很乱的人性格
办公桌很乱的人性格
办公桌凌乱的人通常具有创造力强、思维跳跃、抗压能力突出的性格特征。桌面混乱状态主要反映思维模式开放、任务优先级差异、环境适应力强、追求高效务实、抗拒形式主义等心理特质。1、创造力强:杂乱环境能激发发散思维,多项心理学实验证实适度混乱可提升创新效率。这类人往往右脑占优势,习惯通过视...[详细]
发布于 2025-06-08

最新推荐

专注力不太好的孩子怎么办
专注力不太好的孩子可通过调整作息、改善饮食、增加运动、减少干扰、专业训练等方式改善。专注力不足通常与睡眠不足、营养失衡、运动缺乏、环境干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因素有关。1、调整作息保证充足规律的睡眠有助于提升专注力。学龄前...[详细]
2025-09-28 12:34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缺什么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与缺锌、缺铁、缺维生素D、缺优质蛋白、缺B族维生素等因素有关。1、缺锌锌元素参与神经递质合成,长期锌摄入不足可能影响大脑认知功能。动物肝脏、贝壳类海鲜、坚果等食物富含锌,轻度缺乏可通过膳食补充。若伴随食欲...[详细]
2025-09-28 11:18
怎样帮助孩子走出迷茫状态
怎样帮助孩子走出迷茫状态
帮助孩子走出迷茫状态需要家长从心理支持、兴趣引导、目标设定、社交互动和生活习惯五个方面综合干预。迷茫状态可能由成长阶段变化、学业压力、社交困扰、自我认知不足或家庭环境影响等因素...[详细]
2025-09-28 10:03
孩子不和父母说话该怎么办
孩子不和父母说话该怎么办
孩子不和父母说话可能是亲子沟通障碍的表现,需要通过改善沟通方式、建立信任关系、关注心理需求、创造对话机会、寻求专业帮助等方式解决。1、改善沟通方式避免使用命令式或批评性语言,采...[详细]
2025-09-28 08:47
孩子12岁叛逆期如何教育
12岁孩子叛逆期教育需以理解和引导为主,可通过建立信任、明确规则、积极沟通、转移注意力和树立榜样等方式改善。叛逆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正常阶段,通常与独立意识增强、情绪波动大、同伴影响等因素有关。1、建立信任家长需避免强硬压制...[详细]
2025-09-28 07:31
孩子不想上学一直哭怎么办
孩子不想上学一直哭怎么办
孩子不想上学一直哭可以通过安抚情绪、沟通原因、调整作息、家校协作、心理疏导等方式缓解。这种情况可能与分离焦虑、学习压力、社交困扰、环境不适、家庭因素等有关。一、安抚情绪家长需先...[详细]
2025-09-28 06:15
12岁女孩不上学能干什么
12岁女孩不上学可考虑家庭教育、兴趣培养、技能学习等替代方案,但需优先保障义务教育权利。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若因特殊原因无法入学,家长应向当地教育部门申请缓学或休学。家庭教育是替代学校教育的...[详细]
2025-09-28 05:00
医院动态 特色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