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刀口内部有疙瘩可能是正常的瘢痕组织增生,也可能是缝线肉芽肿或切口感染引起的。常见原因有瘢痕体质、缝线反应、局部感染、脂肪液化、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疙瘩性质后针对性处理。
部分女性属于瘢痕体质,术后伤口愈合过程中胶原纤维过度增生形成硬结。这种情况疙瘩质地较硬,可能伴随瘙痒或轻微疼痛。可通过局部热敷、瘢痕贴或瘢痕软化针改善,严重者需手术修复。日常应避免抓挠刺激,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
可吸收缝线未被完全吸收时可能引发异物反应,形成红色小肉芽肿。疙瘩多呈颗粒状分布,按压有轻微压痛。医生可能建议局部消毒后取出残留线头,配合外用消炎药膏。术后需保持伤口干燥清洁,观察是否有渗液或红肿加重。
细菌感染会导致切口处红肿热痛,形成脓性疙瘩或脓肿。可能伴随发热、分泌物异味等症状。需就医进行伤口引流,口服头孢克洛、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治疗。感染期间避免沾水,定期消毒换药,哺乳期用药需遵医嘱调整。
肥胖或血糖控制不佳者可能出现皮下脂肪液化,形成波动性包块。疙瘩触诊柔软,可能有淡黄色渗液。需彻底清创引流,必要时放置引流条,配合红外线照射促进愈合。术后需监测血糖,加强蛋白质摄入帮助组织修复。
罕见情况下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在切口处,形成周期性疼痛的紫蓝色结节。月经期疙瘩可能增大伴明显触痛。确诊需病理检查,治疗可采用孕激素药物或手术切除。有生育需求者应优先药物保守治疗。
剖腹产术后应定期检查伤口恢复情况,出现异常疙瘩时避免自行挤压或热敷。保持伤口清洁干燥,穿着高腰纯棉内裤减少摩擦。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优质蛋白促进愈合,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进行盆底肌锻炼,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牵拉。若疙瘩持续增大、流脓或伴随发热,需立即就医排查感染等并发症。
2022-05-21
2022-05-21
2022-05-21
2022-05-21
2022-05-21
2022-05-20
2022-05-20
2022-05-20
2022-05-20
202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