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育儿 > 育儿知识 > 婴幼儿 > 正文

古代新生儿的养护之道是什么 古代如何养护新生儿

发布时间: 2021-11-18 09:0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宝宝从出生到生后的28天,这一时期为新生儿时期。这一阶段的宝宝刚刚来到世间,突然离开温暖安全的母亲腹中,就像嫩草的幼芽一样,柔软脆弱,全依赖妈妈的悉心调护。新生儿期的宝宝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一生的高峰,因而新生儿期的保健必须得到高度重视。新生宝宝在这个阶段还要面临断脐、护脐、拭口、解毒等问题,这些护理质量的好坏,都将直接影响其健康成长。

古代新生儿的养护之道是什么 古代如何养护新生儿

古代那些养育的观点现在还实用吗?今天我们就穿越回古代,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批判性地学习古人的育儿经验,继续把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发扬广大。

1.拭口洁眼

新生宝宝一般口中多含有从母体带来的羊水或污血秽物,必须立即清除干净,这叫拭口。如果护理不及时,让宝宝吞下腹中,将产生种种不利影响,直接危害宝宝的健康。古人非常重视拭口,如果处理得好,宝宝将聪明智慧,健康成长,即使生病也很容易治好,反之,如果秽恶污血吞入腹内,将遗患无穷。所以,他们把拭口作为新生儿必不可少的常规护理之一。

回到现代,新生宝宝初离母体时,产科医生也会用消毒纱布探入口中,轻轻拭去宝宝口中的秽浊污物,包括羊水、污血及胎粪等,以免宝宝啼哭时咽入腹中。同时,宝宝眼睛、耳朵中的污物也应轻轻拭去,防止宝宝感染眼部和耳朵的相关疾病。

特别提醒:新生宝宝皮肤上的胎脂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要马上拭去,但是皮肤褶皱处以及前后阴部应该用纱布蘸消毒植物油轻轻拭去,以除去多余的污垢。

古代新生儿的养护之道是什么 古代如何养护新生儿

2.断脐护脐

宝宝在母腹中时,脐带是妈妈与宝宝经络气血相通的纽带。宝宝降生,啼声一发,口鼻气通,百脉流畅,宝宝开始独立生存。宝宝出生后随即需要断脐,古代对断脐和护脐非常重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当然也是比较简陋的方法进行护理。直到现在,这些方法还有值得借鉴之处。

新生宝宝脐部疾病有哪些?

初生宝宝断脐后,由于结扎不紧,或消毒不严,或护理不当而被不洁之物污染,在脐部会发生多种疾病。脐中湿润,久而不干者,名脐湿;脐中赤肿糜烂,脓液流溢者,名脐疮。二者本为一病,只是轻重程度不同,现代医学统称为脐炎。脐肿光浮如吹者名脐突,现代医学称为脐疝。脐部感染侵入血液循环,可以产生新生儿败血症,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古人认为断脐的方法应"以口咬为好,或以火燎而断之,或以剪烧热剪之";脐断后,"以艾炷从断处烧三壮,令暖气入腹,以免脐风之疾;并以艾叶杵烂和棉絮包护其脐,勿令脱掉,否则风寒湿气伤之,易成脐风等疾"。这是在当时医疗条件下比较简陋的护脐方法,断脐时口咬或火燎都是为了预防感染,断脐后艾灸和棉絮包裹一则为了防寒,二则也是更好地预防感染。

随着现代妇产科学的发展以及医疗条件的进步,古代的断脐护脐方法已被现代技术所取代,无菌断脐已不需要口咬或火燎,断脐后的护理也有专业的无菌操作。一般新生宝宝娩出1~2分钟,就要将脐带结扎后剪断,产科医生处理时必须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的断脐剪刀断脐。脐带残端必须用干法无菌处理,然后用无菌敷料覆盖。如果在特殊情况下不能保证无菌处理,就应该在24小时内重新消毒、处理脐带残端,以防止感染脐风。

断脐后必须护脐。宝宝脐部要保持清洁、干燥,让脐带残端在数天后自然脱落。在此期间要注意避免让脐部被污水、尿液及其他脏物污染,洗澡时不要浸湿脐部,避免脐部污染,预防脐部疾病的发生。

3.祛除胎毒

祖国医学认为的"胎毒",指胎中禀受之毒,主要指热毒。胎毒重的宝宝,出生时表现为面红目赤、爱哭且哭声响亮、便秘等,这样的宝宝容易发生丹毒、湿疹、黄疸、口疮等病证,或造成以后好发热性疾病的体质。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给初生宝宝去除胎毒的传统方法,给新生宝宝服用少量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液,可以减少发病。

常用的方法有:

银花甘草法:金银花6克,甘草2克。煎汤。用此药液拭口,并用少量给宝宝喂服。

豆豉法:淡豆豉10克。浓煎取汁。频频给宝宝喂服。尤其适用于脾胃薄弱,吃奶不好,容易吐奶的宝宝。

黄连法:黄连2克。用水浸泡出汁。滴汁入宝宝口中。需要注意黄连性寒,胎禀气弱,早产的宝宝、哭声低弱或有新生儿疾病的宝宝不能服用。

大黄法:生大黄3克。用水浸泡出汁或略煮。取汁滴入宝宝口中。胎粪通下后就停用。但脾胃薄弱,吃奶不好,容易吐奶的宝宝不能服用。

现在在南方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清胎毒"的方法仍然比较流行。现代认为"胎毒"是产后急性过敏重症的俗称,主要反映为宝宝的各种皮肤变态反应,例如湿疹、荨麻疹、泡疹等,妈妈在怀孕期间食用过量的辛辣和煎炸食物,就很有可能会将热毒传给腹中宝宝,使宝宝生后易患热性疾病。

如何减少胎毒呢?现代中医有以下主张:

1.妈妈在怀孕期间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多吃滋阴润燥、生津养肺的食物和当季水果,少吃辛辣、油炸、油腻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妈妈如果是过敏体质,建议去正规医院的变态反应科(皮肤过敏科)详细筛查过敏源或听专家给出一些建议,避免宝宝从母乳中获得这种过敏源。

古代新生儿的养护之道是什么 古代如何养护新生儿

3.妈妈们注意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休息,才能保障机体的平衡,提高免疫力。

4.不主张为"清胎毒"而乱吃药,某些清胎毒偏方、龟苓膏或凉茶,所含成分不适合孕妇饮用,盲目服用有隐患。

5.妈妈们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新陈代谢。

新生宝宝4种特殊的生理状态

新生宝宝有以下4种特殊的生理状态,新妈妈们不要误认为是病态。

1."马牙"。新生宝宝上腭正中线和齿龈部位有散在的黄白色、碎米大小隆起的颗粒,中医称为"马牙",会在出生后几周或几个月内自行消失,妈妈们千万不要挑刮。因为宝宝皮肤粘膜非常脆弱,受伤后非常容易感染。

2.乳房隆起。女宝宝出生后3~5天,可能会出现乳房隆起,如蚕豆或鸽子蛋大小,这是宝宝在母亲体内受母亲血液中高浓度的泌乳素等激素的影响,使乳腺增生造成的。出生后2~3周,宝宝体内的激素水平逐渐降低,最后全部分解并排出体外,乳房肿大的现象也就自动消失了,妈妈们不应处理或挤压。

3."假月经"。女宝宝生后5~7天阴道有少量出血,持续1~3天可以自行消失,也是宝宝在母腹中受母亲激素影响的结果,称为"假月经",一般不必处理。

4."螳螂子"。新生宝宝两侧颊部各有一个脂肪垫隆起,称为"螳螂子"这有助于吸吮乳汁,千万不能挑割。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古代新生儿的养护之道有用吗?
古代新生儿的养护之道有用吗?
宝宝从出生到出生的28天,这个时期是新生儿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婴儿刚来到世界上,突然离开温暖安全的母亲肚子,像嫩草的幼芽一样柔软脆弱,依赖于母亲的精心调整。新生儿期婴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一生的高峰,所以新生儿期的保健必须受到高度重视。新生儿在这个阶段面临着断脐、保护脐、擦嘴、解毒等...[详细]
发布于 2021-04-25

最新推荐

孩子5年级成绩不好怎么办
孩子5年级成绩不好可通过调整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加强家校沟通、改善家庭环境、寻求专业辅导等方式改善。学习困难可能由注意力分散、基础薄弱、心理压力、家庭氛围、教学方式不适应等原因引起。1、调整学习方法帮助孩子建立错题本整理...[详细]
2025-09-27 12:34
十四岁的孩子管不了怎么办
十四岁的孩子管不了可通过加强沟通、建立规则、寻求专业帮助、调整教育方式、改善家庭氛围等方式改善。青春期叛逆行为通常由心理发展需求、家庭关系紧张、学校压力、社交环境影响、自我意识觉醒等原因引起。1、加强沟通主动倾听孩子的真实想...[详细]
2025-09-27 11:18
十五岁孩子单独出门可以吗
十五岁孩子单独出门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多数情况下在家长评估安全后可适当允许,少数存在安全隐患时需谨慎。十五岁青少年已具备一定独立行动能力,日常短途出行如上下学、兴趣班往返通常可以独自完成。家长需提前规划安全路线,确保孩子熟悉...[详细]
2025-09-27 10:03
小孩子很容易生气怎么教育
小孩子很容易生气怎么教育
小孩子容易生气通常与情绪管理能力不足有关,可通过建立规则、转移注意力、正向引导、情绪识别训练、家庭氛围调整等方式改善。1、建立规则明确告知孩子行为边界,用简单指令如生气时不能打...[详细]
2025-09-27 08:47
孩子被宿舍的人欺负怎么办
孩子被宿舍的人欺负可通过与学校沟通、心理疏导、法律维权、家长介入、社交技能训练等方式处理。校园欺凌通常由性格差异、社交障碍、家庭环境、学校管理缺失、心理问题等原因引起。1、与学校沟通家长需第一时间联系班主任或宿管老师,明确反...[详细]
2025-09-27 07:31
孩子大学专业没选好怎么办
孩子大学专业选择不理想时,可通过转专业、辅修第二专业、跨专业考研、职业规划调整、技能补充等方式应对。专业选择偏差可能由兴趣认知不足、信息获取有限、家庭干预过度、就业焦虑、院校调剂等因素引起。1、转专业部分高校允许成绩优异的学...[详细]
2025-09-27 06:15
孩子初一跟不上留一年好吗
孩子初一跟不上是否需要留级需结合学习能力与心理状态综合判断。留级可能帮助巩固基础,但也可能带来心理压力,关键取决于个体适应性和学校支持措施。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通过留级可获得更多时间消化知识,尤其数学、英语等连贯性强的学科。教...[详细]
2025-09-27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