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育儿 > 育儿知识 > 婴幼儿 > 正文

儿童宜食哪类糖?儿童可以吃糖吗?

发布时间: 2024-01-03 13:14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一般说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蔗糖、麦芽糖(米糖或称饴糖)、蜜糖(蜂蜜,非蜂乳)、葡萄糖和薯糖。蔗糖由于食用方便、口感好和相对便宜,其食用量居其他糖类之首。但儿童食用蔗糖太多,容易损坏牙齿,影响消化功能,使儿童饮食乏味,助长肠道寄生虫的繁殖和生长。究竟哪种糖最适宜儿童长期服食呢?

根据中医“水谷精微乃人体精气之源“和现代医学“粮食是营养的主要成分“的理论,应以米糖最为适宜。儿童宜食哪类糖?儿童可以吃糖吗?米糖具有健脾胃,助消化、增进食欲、和胃止痛等功能,还有健齿作用。其次是蜜糖,蜜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有机化学物质,不含激素,是儿童食用的理想甜味剂。蜜糖分生、熟两种,生者性寒凉,熟者性平和。儿童内服均须用熟蜜。蜜具有润肺止咳和开胃助消化的作用,当儿童患肺热咳嗽、咽干口燥时,用适量熟蜜以温开水冲服或加入奶粉、稀粥、藕粉等流质食物中服食,能减轻或缓解症状。大便干燥时,也可用上述方法润肠通便,均能得心应手。另外,蜜糖也不会损坏牙齿,而且由于它的抗菌作用还能护齿和清洁口腔。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小孩是过敏性体质,或者是一周岁以内的婴幼儿都不宜食用蜜糖。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儿童吃糖过多影响大
儿童吃糖过多影响大
小朋友大多都喜欢吃糖,但是儿童吃糖过多的危害有很多方面,家长不得不注意,控制孩子的吃糖量是很有必要的。儿童吃糖过多的危害:1、不宜吃糖过多。糖是不含钙的酸性食品。正常人体需要保持碱性,吃糖过多,人体会变为中性或弱酸性。机体要恢复弱碱性,就要消耗人体的碱性物质-钙。天长日久,会影响...[详细]
发布于 2011-07-19

最新推荐

家长跟老师起冲突影响孩子吗
家长跟老师起冲突影响孩子吗
家长与老师发生冲突可能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具体影响程度取决于冲突的性质、频率以及处理方式。冲突可能通过情绪传递、行为模仿、教育观念分歧等途径间接作用于孩子,但若及时妥善化解,负面影响可被控制。家长与教师的矛盾若表现为公开争执或长期对立,孩子...[详细]
2025-07-22 13:12
孩子与老师发生冲突了怎么办
孩子与老师发生冲突时,家长可通过主动沟通、情绪疏导、行为复盘、家校协作、寻求专业帮助等方式化解矛盾。冲突通常由沟通误解、情绪管理不足、行为习惯差异、教学方式不适应、心理压力累积等原因引起。1、主动沟通家长需第一时间与老师建立坦诚对话,避免通...[详细]
2025-07-22 11:56
初中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初中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初中生家长可通过建立有效沟通、设定合理目标、培养自主能力、关注心理健康、树立榜样等方式进行教育。初中阶段的孩子处于青春期,教育方法兼顾独立性与引导性,需避免过度控制或放任。一、建立有效沟通家长应保持每日固定时间与孩子交流,倾听其学校生活和内...[详细]
2025-07-22 10:41
孩子高中成绩为什么总上不去
孩子高中成绩上不去可能由学习方法不当、心理压力过大、基础薄弱、注意力分散、家庭环境影响等原因引起。1、学习方法不当部分学生沿用初中死记硬背的方式应对高中知识体系,缺乏对知识点的逻辑梳理和举一反三能力。高中课程深度广度显著增加,需要建立错题本...[详细]
2025-07-22 09:25
孩子上高中后成绩下滑怎么办
孩子上高中后成绩下滑可通过调整学习方法、改善时间管理、加强心理疏导、优化家庭支持、寻求专业辅导等方式改善。高中阶段学业压力增大、知识难度提升、青春期心理变化等因素可能导致适应不良。1、调整学习方法高中知识体系更注重逻辑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建...[详细]
2025-07-22 08:09
小孩四年级注意不集中怎么办
小孩四年级注意不集中怎么办
小孩四年级注意力不集中可通过调整学习环境、培养时间管理能力、增加体育锻炼、进行专注力训练、必要时就医评估等方式改善。注意力不集中通常与生理发育阶段、家庭环境影响、学习压力过大、睡眠不足、潜在神经发育问题等因素有关。1、调整学习环境减少书桌区...[详细]
2025-07-22 06:53
高中生爱讲话的孩子如何教育
高中生爱讲话需要区分课堂纪律与社交需求,可通过正向引导、规则建立、兴趣转移、家校协作、心理疏导等方式干预。过度表达可能由表现欲强、注意力分散、社交需求高、家庭环境影响、青春期心理变化等因素引起。一、正向引导对表达欲强的学生可安排课堂发言角色...[详细]
2025-07-22 05:37
医院动态 特色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