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育儿 > 育儿知识 > 婴幼儿 > 正文

孩子发烧脚凉,如何正确处理?

发布时间: 2024-10-07 20:59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前几天我遇到了一位家长慌忙的抱着3岁女孩子来就诊,经叙述,孩子体温较高,但是脚是凉的,不知道该怎么给孩子退热,比较着急,就赶紧就诊询问我有什么改善方法,相信各位家长也有同样的困扰,下面我来具体解答一下。

孩子发烧脚凉,如何正确处理?

如何正确处理:

1、物理降温:如果发热温度没有超过38.5℃,可以用退热贴或用毛巾包裹,冰袋敷在孩子的额头进行退热,也可以采用给孩子洗温水澡的方式进行退热,水温需要控制在37℃左右。

2、口服药物:热发热温度超过了38.5℃,则需要服用退热药物进行改善,比如布洛芬混悬液、布洛芬颗粒、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等,服用这些药物后应多饮水,有助于增加身体代谢。

孩子发烧脚凉,如何正确处理?

孩子发烧脚凉,可能是因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而引起,由于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会引起血管收缩,导致孩子发热时脚凉。孩子发热只是暂时的,这种现象代表身体在对抗病毒和细菌,家长不必过度焦虑,相信孩子的免疫力,积极的进行治疗,很快就能康复。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孩子发烧脚凉,捂还是散热?
孩子发烧脚凉,捂还是散热?
我有一位朋友,最近她的孩子发烧了,但奇怪的是,孩子的脚却是冰凉的。这让她陷入了纠结:到底是应该给孩子捂热还是散热呢?她一开始认为孩子脚凉是因为穿得不够暖和,于是给孩子加了几层袜子,还用热水袋捂脚。这样做并没有让孩子的体温降下来,反而让孩子感到更加不适。为此我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详细]
发布于 2024-10-05

最新推荐

孩子和老师发生矛盾怎么解决
孩子和老师发生矛盾时,家长可通过主动沟通、倾听孩子诉求、与老师协商、寻求学校支持、必要时心理疏导等方式解决。矛盾可能由教学方式差异、沟通误解、孩子行为问题、师生性格冲突、学业压力等因素引起。一、主动沟通家长应第一时间与老师建立联系,避免通过...[详细]
2025-07-26 12:34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的对应方法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可通过建立规则、分解任务、正向激励、时间管理训练、减少干扰因素等方法改善。1、建立规则制定清晰的日常作息表与任务清单,明确每项活动的起止时间。将规则可视化张贴在儿童房或学习区,用沙漏或计时器辅助孩子感知时间流逝。规则需包含完...[详细]
2025-07-26 11:18
小孩常偷家里的钱用怎么处理
小孩常偷家里的钱用怎么处理
孩子偷拿家里的钱通常与心理需求或行为习惯有关,可通过沟通引导、明确规则、适度零用钱、正向激励、家庭氛围调整等方式干预。这种行为可能由好奇心驱使、零花钱不足、同伴压力、缺乏物权意识、情感缺失等因素引起。1、沟通引导发现孩子偷钱后需保持冷静,选...[详细]
2025-07-26 10:03
小孩学校拿别人的东西怎么办
小孩学校拿别人的东西怎么办
孩子在学校拿别人东西时,家长需立即制止并引导孩子认识错误,通过沟通了解动机,同时与学校合作进行行为矫正。这种行为可能由物权意识模糊、好奇心驱使、社交需求未被满足、模仿他人或缺乏规则教育等因素引起。1、物权意识模糊学龄前儿童常因未建立清晰的物...[详细]
2025-07-26 08:47
高三的学生家长怎样陪伴孩子
高三的学生家长怎样陪伴孩子
高三学生家长可通过情绪支持、时间管理协助、营养保障、适度监督、沟通引导等方式科学陪伴孩子。高三阶段学业压力大,家长需在尊重独立性的前提下提供针对性帮助,避免过度干预或放任不管。1、情绪支持保持稳定的家庭氛围是缓解焦虑的关键。家长应避免将自身...[详细]
2025-07-26 07:31
孩子上初中以后为什么不听话
孩子上初中以后为什么不听话
孩子上初中后不听话是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常见现象,主要与独立意识增强、同伴影响加深、学业压力增大、激素水平变化、亲子沟通模式滞后等因素有关。1、独立意识增强初中阶段是孩子心理断乳期的重要节点,随着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他们会通过质疑权威来确认自我...[详细]
2025-07-26 06:15
孩子爱玩手机家长应该做什么
孩子爱玩手机家长应该做什么
孩子爱玩手机时,家长可通过设定使用规则、提供替代活动、加强亲子互动、树立榜样行为、建立奖惩机制等方式引导。过度使用手机可能与缺乏户外活动、家庭监管不足、社交需求转移、模仿成人行为、心理依赖等因素有关。1、设定使用规则明确每日使用时长和场景,...[详细]
2025-07-26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