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育儿 > 育儿知识 > 婴幼儿 > 正文

新生儿肠绞痛症状

发布时间: 2024-11-03 14:58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新生儿肠绞痛症状:

新生儿出现绞痛引起的不良症状,首先是孩子会继续哭,往往等到孩子没有力气停止;孩子吃牛奶时,胃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孩子的大便通常是不规则的。

1、孩子们继续哭泣

新生儿肠绞痛症状

如果父母观察到孩子继续哭,同时孩子的腹部微微鼓起,晚上哭得很厉害,那么这种情况的发生,怀孕可能是孩子患有绞痛的不良症状。临床上,有些孩子哭的时候,通常很难安抚,往往需要等到没有力气,或者排便和排气,才能安静下来。如果孩子的病情比较严重,那么孩子也会出现一些不良症状,如突然尖叫、哭泣等,同时还会出现脸红、白等。

2、吃奶时肚子叫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吃奶时胃里有咕噜咕噜的声音,说明孩子的明肠功能受损,无法消化吸收食物,肠蠕动异常,说明孩子可能患有绞痛。

3、大便不规律

如果父母观察到孩子的大便次数不规律,有时孩子的大便很薄,会有一些气泡,这种情况也可能是绞痛的表现。

新生儿肠绞痛症状

事实上,如果孩子的宝宝太饿或太饱,往往会导致孩子哭。此时,由于孩子吸入了大量的空气,更容易引起腹胀。而一些有牛奶过敏的孩子,不一定会出现腹泻的不良症状,而是以绞痛为不良症状。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什么是新生儿肠绞痛 新生儿肠绞痛有哪些症状
什么是新生儿肠绞痛 新生儿肠绞痛有哪些症状
很多刚当妈妈的人应该都有过这样一个经历,宝宝有时候总是莫名其妙的会哭,甚至一哭就是很长一段时间,怎么哄都哄不好,搞得自己也是心慌不已。而医学上把这种情况称为新生儿肠绞痛,其大多发生在三个月内的新生儿身上,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那么到底什么是肠绞痛呢,我们现在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关于新...[详细]
发布于 2021-12-29

最新推荐

孩子经常要钱父母怎么处理
孩子经常要钱父母怎么处理
孩子经常要钱时,父母可通过设定零花钱规则、引导合理消费、区分需求与欲望、培养劳动意识、建立储蓄习惯等方式处理。过度满足或简单拒绝均不利于孩子财商发展,需结合年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1、设定零花钱规则根据孩子年龄制定固定金额的零花钱发放周期,...[详细]
2025-08-25 13:12
小孩撒谎屡教不改怎么办呢
小孩撒谎屡教不改怎么办呢
小孩撒谎屡教不改可通过建立信任关系、明确行为后果、正向引导、榜样示范、专业心理干预等方式改善。儿童撒谎行为通常与模仿环境、逃避惩罚、寻求关注、认知发展局限、心理压力等因素有关。1、建立信任关系家长需避免过度反应,以平和态度与孩子沟通。当发现...[详细]
2025-08-25 12:34
小孩偷钱屡教不改该怎么办
小孩偷钱屡教不改该怎么办
小孩偷钱屡教不改需通过行为矫正、沟通教育、家庭规则重建、心理干预和正向激励等方式干预。偷窃行为可能由零花钱不足、攀比心理、缺乏物权意识、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或对立违抗性障碍等因素引起。1、行为矫正立即制止偷窃行为并明确告知其错误性,要求孩子归还...[详细]
2025-08-25 11:56
孩子偷钱屡教不改怎么办呢
孩子偷钱屡教不改需通过沟通引导、明确规则、情感联结、行为矫正和家庭协作等方式干预。偷钱行为可能由零用钱不足、缺乏物权意识、同伴影响、心理需求未被满足或行为习惯偏差等原因引起。1.沟通引导家长需以平和态度与孩子单独谈话,避免当众指责。通过开放...[详细]
2025-08-25 11:18
孩子偷东西怎么处理比较好
孩子偷东西需要根据具体原因采取教育和引导措施,常见处理方式有沟通了解动机、明确行为界限、建立物权意识、合理补偿后果、寻求专业帮助。1、沟通了解动机发现孩子偷窃行为后,家长需保持冷静,避免当众责骂。通过平等对话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可能...[详细]
2025-08-25 10:41
孩子在班级被孤立如何处理
孩子被班级孤立时,家长可通过主动沟通、培养社交技能、寻求教师协助、创造社交机会、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孩子改善处境。孤立现象可能由性格差异、社交能力不足、误解冲突、家庭环境影响、校园欺凌等因素引起。一、主动沟通家长需每日与孩子平等对话,避免质问...[详细]
2025-08-25 10:03
孩子带钱去学校怎么教育他
孩子带钱去学校时,家长可以通过沟通零花钱用途、培养理财意识、设定消费规则、关注社交需求和强化安全教育等方式进行引导。教育过程中需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避免过度控制或放任。1、沟通零花钱用途与孩子明确讨论带钱到学校的目的,区分必要开支与非必要开...[详细]
2025-08-25 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