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育儿 > 育儿知识 > 婴幼儿 > 正文

宝宝嘴巴起泡的原因

发布时间: 2024-11-03 07:55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新生儿嘴唇娇嫩,经常用力吮吸乳头,容易造成口腔磨损,导致嘴唇周围出现小气泡。室内干燥、母亲吃得太咸等原因会导致婴儿缺水,一些病毒感染引起的口腔疱疹、手足口病也可能导致婴儿口腔起泡。婴儿口腔起泡的原因有很多,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确保相关检查。宝宝嘴巴起泡的原因

宝宝嘴巴起泡的原因

1、生气可能会导致婴儿的嘴起泡。婴儿口腔起泡最直接、最常见的原因是生气,表现为喉咙痛、眼睛红、牙周肿痛、嘴角干裂、鼻出血等。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冬春交替季节,气候干燥、沙子等导致口腔起泡。

2、口腔溃疡可能会导致婴儿的嘴起泡。口腔溃疡引起的嘴唇起泡通常表现为白色凸起的水泡。

3、疱疹可能会导致婴儿的嘴起泡。唇疱疹也会导致婴儿的嘴起泡。唇疱疹一般发生在婴儿感冒、发烧等身体抵抗力低的时期,表现为嘴唇周围的小水泡,传染性很高,建议及时就医。

4、鹅口疮可能会导致婴儿的嘴起泡。鹅口疮,又称雪口病,是由白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常见于新生儿和婴儿,是儿童常见的口腔疾病。鹅口疮引起的口腔起泡主要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婴儿身体脆弱,不易抵抗病毒的入侵,如果婴儿用品不彻底消毒,婴儿很可能患有鹅口疮。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宝宝发烧嘴巴起泡怎么办
宝宝发烧嘴巴起泡怎么办
发烧通常是指发烧。宝宝发烧时,口腔起泡可能是疱疹性口炎、口角炎、过敏、鹅口疮、手足口病等,可用药物治疗。1、疱疹性口炎: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粘膜病发生在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如嘴唇、脸颊粘膜、舌背、牙龈和上腭,可引起口腔或嘴唇的小水泡,全身症状一般表现为发热、疲劳等。患者可在医生...[详细]
发布于 2024-11-07

最新推荐

孩子日记里写骂妈妈怎么处理
孩子日记里写骂妈妈需要分情况处理,可能是情绪宣泄的正常表现,也可能反映亲子关系问题。孩子通过日记表达负面情绪是常见的心理宣泄方式,尤其青春期儿童可能因学业压力或沟通不畅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发现后应避免直接质问或惩罚,可先观察孩子近期行为变化,...[详细]
2025-07-09 13:40
孩子非要休学一年家长怎么劝
孩子非要休学一年家长怎么劝
孩子提出休学一年时,家长可通过倾听诉求、分析原因、共同制定计划、寻求专业帮助、保持情感支持等方式理性沟通。青少年休学可能因学业压力、心理困扰、家庭矛盾、健康问题或社交障碍等因素引发,需针对性疏导。一、倾听诉求优先创造安全对话环境,避免直接否...[详细]
2025-07-09 12:20
高三的孩子不听话家长怎么办
高三的孩子不听话家长怎么办
高三孩子不听话时,家长可通过调整沟通方式、建立信任关系、设定合理目标、提供情感支持、寻求专业帮助等方式改善亲子关系。青春期心理变化、学业压力过大、家庭互动模式偏差、亲子边界模糊、潜在心理问题等因素均可能引发此类行为。1、调整沟通方式避免命令...[详细]
2025-07-09 11:00
小孩子抑郁用刀割自己怎么办
小孩子抑郁用刀割自己怎么办
小孩子抑郁用刀割自己需要立即就医并配合心理治疗。自伤行为可能由心理压力、家庭矛盾、校园欺凌、情绪障碍、抑郁症等因素引起,可通过心理咨询、药物治疗、家庭干预、行为矫正、社会支持等方式干预。1、心理压力学业负担过重或人际关系紧张可能导致孩子通过...[详细]
2025-07-09 09:40
放假了小孩在家玩手机怎么办
放假了小孩在家玩手机怎么办
孩子在家沉迷手机可通过制定规则、转移兴趣、亲子互动、环境控制和榜样示范等方式干预。过度使用手机可能影响视力发育、睡眠质量和社交能力,家长需及时引导。1、制定规则明确每日使用时长和时段,建议学龄前儿童单次不超过20分钟,学龄儿童控制在40分钟...[详细]
2025-07-09 08:20
高中的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处理
高中的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处理
高中阶段的孩子沉迷手机需要家长采取引导与限制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强制干预引发亲子冲突。手机依赖可能影响学习效率、睡眠质量和社交能力,需从环境调整、兴趣转移、规则制定等多维度介入。1、建立使用规则与孩子共同协商每日手机使用时长和场景,例如作业完...[详细]
2025-07-09 07:00
初中孩子心事重重不说怎么办
初中孩子心事重重不说可通过主动沟通、观察行为变化、建立信任感、寻求专业帮助、调整家庭氛围等方式引导。青春期心理变化、学业压力、社交困扰、家庭关系紧张、情绪障碍等因素可能引发该现象。1、主动沟通选择孩子情绪稳定的时机,以平等姿态开启对话。避免...[详细]
2025-07-09 05:40
医院动态 特色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