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剖腹产时可同步进行病灶剔除手术,具体需评估病灶位置、大小及患者状况,手术方式包括电凝术、切除术、子宫骶韧带切断术。
剖腹产过程中处理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具有临床可行性。产科医生在完成胎儿娩出后,可联合妇科医生对盆腔进行详细探查,若发现卵巢巧克力囊肿、子宫直肠陷凹粘连等病灶,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且无大出血风险的情况下,可同期实施病灶清除。手术需避开哺乳期子宫充血脆弱区域,优先处理直径>4cm的囊肿或致密粘连。
对于散在的腹膜型病灶,双极电凝是常用方法。通过电极高温凝固异位内膜组织,操作时间控制在3-5分钟/处,深度不超过2mm以避免损伤输尿管或肠管。术后需配合孕激素类药物如地诺孕素,抑制微小病灶再生。该方法对表浅病灶有效率可达85%,但深部浸润型需结合其他术式。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推荐行囊肿剥除术。使用冷刀锐性分离囊肿壁与卵巢皮质,保留正常卵巢组织。术中采用3-0可吸收线分层缝合创面,减少出血和粘连。对于双侧囊肿患者,建议至少保留一侧卵巢正常血流。术后复发率约15%,需定期超声随访。
深部浸润型病灶常累及子宫骶韧带,可实施韧带部分切断术。在距宫颈1.5cm处切断韧带浅层,保留深层神经纤维。该操作能缓解70%患者的性交痛症状,但可能暂时影响膀胱功能,需留置导尿管24-48小时。术后建议使用GnRH-a类药物3个月降低复发风险。
同期手术需警惕出血量增加和感染风险。建议术前备血400-800ml,使用防粘连材料如透明质酸钠凝胶。麻醉选择腰硬联合方式便于延长手术时间。术后6小时启动低分子肝素抗凝,24小时内开始哺乳不影响新生儿健康。
术后饮食宜分阶段调整:前3天选择米汤、蒸蛋等流质,逐步过渡到高蛋白食物如鲫鱼汤促进伤口愈合。康复期避免卷腹运动,推荐凯格尔训练增强盆底肌。日常护理需观察恶露变化,42天复查评估盆腔恢复情况。哺乳期用药需选择L1级安全药物,如布洛芬缓解疼痛。保持会阴清洁,使用产科护理垫预防感染。
2024-05-10
2024-05-10
2024-05-09
2024-05-09
2024-05-09
2024-05-09
2024-05-09
2024-05-09
2024-05-09
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