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多重耐药菌后是否感染取决于个体免疫力、接触程度和病原体类型,预防措施包括隔离防护、环境消毒和增强抵抗力。
免疫功能正常人群感染概率低于5%,而免疫抑制患者风险可达30%以上。HIV感染者、化疗患者及新生儿需在接触后72小时内进行预防性用药评估。日常补充维生素C、锌元素可增强黏膜防御能力,推荐每日摄入500mg维生素C配合15mg锌。
皮肤短暂接触的感染率不足1%,但开放性伤口暴露风险上升至12%。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时应立即挤压排血,用0.5%碘伏冲洗15分钟,并采集创面分泌物培养。高风险接触后需连续3天监测体温变化,出现37.3℃以上发热需做血培养。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定植率约15%,但侵袭性感染仅0.5%。产NDM-1肠杆菌科细菌的消化道感染风险高达25%。针对不同菌种需采取特异性防护,接触VRE感染者应使用含酒精洗手液,而CRE暴露者需用氯己定漱口。
在ICU环境持续暴露4小时以上,鼻腔携带MRSA概率增加8倍。病房终末消毒需采用500mg/L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高频接触表面应每2小时擦拭。居家隔离期间建议单独使用卫浴设施,坐便器每次使用后需用75%酒精喷洒。
多数耐药菌感染潜伏期2-7天,但结核分枝杆菌可达6周。接触后第1、3、7天应进行鼻咽拭子筛查,持续发热或咳脓痰需做胸部CT。预防性使用多粘菌素E需监测肾功能,建议给药期间每日饮水量维持在2000ml以上。
日常饮食建议增加大蒜、生姜等天然抗菌食材,每日摄入2-3瓣生蒜可抑制细菌定植。有氧运动选择快走或游泳,每周3次、每次30分钟能提升中性粒细胞活性。护理重点包括体温日志记录、专用毛巾高温煮洗,出现腹泻或伤口红肿需立即采集标本送检。环境消毒应选用经认证的医用级消毒产品,门把手、电灯开关等部位每日消毒不少于3次。
2011-07-07
2011-07-07
2011-07-07
2011-07-07
2011-07-07
2011-07-07
2011-07-07
2011-07-07
2011-07-07
2011-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