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热39℃需及时物理降温配合药物干预,关键措施包括温水擦浴、药物退烧、补充水分、调节环境温度、观察伴随症状。
体温超过38.5℃首选温水擦浴,使用32-34℃温水浸湿毛巾,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每次持续10分钟。禁止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浴,避免引起寒战或皮肤刺激。可配合退热贴敷贴额头,每4小时更换一次。物理降温同时需保持室温在24-26℃,穿着纯棉透气衣物。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种退热药,3个月以上婴儿可用对乙酰氨基酚10-15mg/kg/次,6个月以上可选用布洛芬5-10mg/kg/次。两种药物需间隔4-6小时重复使用,24小时内不超过4次。栓剂适用于呕吐患儿,但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注意避免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类药物,防止瑞氏综合征。
发热时每升高1℃体温水分丢失增加10%,应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温开水或母乳。1岁以上儿童可饮用稀释苹果汁1:1兑水,每次50-100ml,间隔30分钟补充。观察尿量应保持每3-4小时排尿一次,尿液呈淡黄色。出现口唇干裂、眼窝凹陷等脱水症状需立即就医。
保持卧室通风但避免直吹冷风,使用加湿器维持50%-60%湿度。发热期减少衣物覆盖,禁用捂汗方式退烧。监测体温每30分钟复测一次,夜间需设定闹钟定时监测。电子体温计测量腋温需夹紧5分钟,耳温枪需对准鼓膜测量。
记录发热曲线变化,警惕热性惊厥先兆眼神呆滞、四肢僵硬。出现持续嗜睡、喷射性呕吐、皮疹或发热超过72小时需急诊。3个月以下婴儿体温超过38℃、3-6个月超过39℃应立即就医。疫苗接种后发热通常持续24-48小时,伴随红肿需冷敷处理。
发热期间宜选择小米粥、南瓜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蛋白饮食加重代谢负担。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猕猴桃、橙子。退热后48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温水泡脚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保持每日2000ml饮水量,睡眠时间延长1-2小时。注意退烧后可能出现暂时性低热37.3-37.8℃,属于正常应激反应。家庭药箱需常备电子体温计、退热药和口服补液盐,过期药物及时更换。如出现反复发热或伴随咳嗽腹泻等症状,建议完善血常规检查排除细菌感染。
2024-10-02
2024-10-02
2024-10-02
2024-10-02
2024-10-02
2024-10-02
2024-10-02
2024-10-02
2024-10-02
2024-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