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小便痛出血多由尿路感染、阴道炎、泌尿系统结石、分娩损伤或激素变化引起,需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局部护理及生活方式调整。
哺乳期免疫力下降易引发细菌性尿路感染,表现为排尿灼痛、血尿。治疗需口服头孢克肟、阿莫西林哺乳期安全药物或磷霉素,每日饮水2000ml以上冲刷尿道。感染期间暂停同房,如发热需静脉注射抗生素。
产后恶露未净或激素波动可能导致霉菌性/细菌性阴道炎,炎症刺激尿道口引发疼痛出血。可用克霉唑阴道栓霉菌性或甲硝唑凝胶细菌性,每日用温水坐浴2次,避免使用碱性洗液。
孕期钙代谢变化可能遗留肾结石,哺乳期移动至尿道引发剧痛和血尿。小于6mm结石可通过口服坦索罗辛扩张输尿管,配合跳跃运动促排石。疼痛剧烈需体外冲击波碎石,哺乳期需暂停母乳12小时。
分娩时会阴撕裂或侧切伤口未完全愈合,排尿时尿液刺激创面产生刺痛感。用0.05%聚维酮碘液冲洗伤口,涂抹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出血持续需检查是否缝线开裂。
哺乳期雌激素水平低导致尿道黏膜变薄,轻微摩擦即出血。建议补充大豆异黄酮每日40mg,使用含透明质酸的私处保湿霜。症状严重需短期局部涂抹雌激素软膏。
哺乳期出现血尿需立即就医排除肾炎、肿瘤等重症。日常需保持每日1500ml饮水量,避免憋尿;穿纯棉内裤并每日更换;如厕后从前向后擦拭;饮食增加蔓越莓、酸奶等益生菌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出现症状后48小时内需完成尿常规检查,治疗期间可继续哺乳除特殊药物外,用药后观察婴儿是否有腹泻等不良反应。
2024-05-09
2024-05-09
2024-05-09
2024-05-09
2024-05-09
2024-05-09
2024-05-09
2024-05-09
2024-05-09
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