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白血病发热通常呈现不规则低热、反复高热、伴随感染、无明确诱因及抗生素无效五大特征。发热可能与骨髓抑制、免疫功能低下、继发感染、肿瘤热及药物反应等因素相关。
白血病患儿早期常出现37.5-38℃的持续性低热,体温波动无规律性。这种发热与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释放致热原有关,通常不伴随明显感染灶,普通退热药效果有限。需通过血常规和骨髓穿刺明确诊断。
病程中可突发39℃以上高热,24小时内体温骤升骤降,每日反复2-3次。这种弛张热常见于粒细胞缺乏期,因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病原体清除能力下降,易引发败血症等严重感染。
80%患儿发热时合并口腔溃疡、肺炎或肛周脓肿等感染症状。由于白血病本身及化疗药物会破坏免疫功能,常见细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真菌感染以念珠菌多见。
约30%发热病例找不到明确感染源,属于肿瘤性发热。白血病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6等细胞因子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这种发热通常对抗生素无反应,需通过化疗控制原发病。
规范使用广谱抗生素3天后仍持续发热,需高度警惕白血病可能。此类发热多与深部真菌感染、耐药菌定植或白血病细胞浸润有关,需及时进行血培养和影像学检查。
当儿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超过两周,尤其伴随面色苍白、骨关节疼痛、皮肤瘀斑等症状时,建议尽早就医排查血液系统疾病。日常护理需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监测体温变化并记录发热曲线。化疗期间出现发热应立即就医,必要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提升免疫力。饮食应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清淡食物,避免生冷刺激,注意餐具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2022-03-04
2022-03-04
2022-03-04
2022-03-04
2022-03-04
2022-03-04
2022-03-04
2022-03-04
2022-03-04
2022-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