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肝损伤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皮肤黄染、尿液颜色加深、腹部胀痛及异常出血倾向。这些症状通常与病毒感染、药物毒性、先天代谢异常、胆道梗阻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肝脏参与消化功能,受损时胆汁分泌减少,导致脂肪消化障碍。患儿可能出现厌食、恶心,尤其抗拒油腻食物,长期摄入不足可能伴随体重下降。需排查是否合并消化道感染或营养缺乏。
胆红素代谢障碍引发黄疸,早期见于眼白和面部,严重时全身皮肤呈橙黄色。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多在两周内消退,若持续加重或伴随灰白色大便,提示病理性肝损伤可能。
结合胆红素经肾脏排泄使尿液呈浓茶色,这是肝损伤的典型信号。观察尿色变化需排除脱水或食物色素影响,持续深色尿往往伴随皮肤瘙痒等胆汁淤积表现。
肝脏肿大牵拉包膜可引起右上腹隐痛,婴幼儿多表现为哭闹拒按。部分患儿出现腹部膨隆伴静脉显露,可能与门静脉高压或腹水形成有关,需超声检查明确肝脏形态。
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时,可能出现鼻衄、牙龈出血或皮下瘀斑。严重者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粪便呈柏油样。这类症状提示肝功能已显著受损,需立即就医评估。
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检查肝功能指标,日常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但控制脂肪量,避免腌制食品。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和活动量变化,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定期复查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应暂停摄入酒精和高脂饮食。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但所有营养补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024-09-21
2024-09-21
2024-09-21
2024-09-21
2024-09-21
2024-09-21
2024-09-21
2024-09-21
2024-09-21
202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