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是指出生28天内婴儿因细菌感染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主要致病菌包括B族链球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临床表现为发热或低体温、喂养困难、黄疸加重等。
病原体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产道接触感染或出生后医源性感染。早产儿因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更易发生脐部或皮肤感染,胎膜早破超过18小时者感染风险增加3倍。
母亲妊娠期B族链球菌定植、绒毛膜羊膜炎、低出生体重<2500g是三大高危因素。剖宫产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者新生儿感染率比阴道分娩高1.8倍。
初期多出现体温不稳定>37.5℃或<36℃、拒奶、活动减少等非特异性表现。60%患儿会出现病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5mg/dl需警惕。
血培养是金标准但需48小时出结果,C反应蛋白>10mg/L、降钙素原>2ng/ml提示感染。白细胞计数<5×10⁹/L或未成熟中性粒细胞/总中性粒细胞比值>0.2具诊断价值。
疑似病例需立即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常用氨苄西林联合庆大霉素。静脉免疫球蛋白适用于重症患儿,出现休克时需扩容及血管活性药物支持。
预防重点在于产前B族链球菌筛查阳性孕妇分娩时规范使用青霉素,新生儿护理需严格手卫生。母乳喂养可提供分泌型IgA增强肠道免疫,每日监测体温及进奶量。出现呼吸急促、皮肤花斑等休克表现需紧急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化脓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康复期需定期评估神经系统发育,早产儿建议进行听力筛查及眼底检查。
2024-05-12
2024-05-12
2024-05-12
2024-05-12
2024-05-12
2024-05-12
2024-05-12
2024-05-12
2024-05-12
202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