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校被同学欺负应当优先联系班主任或学校德育处,同时可向家长委员会、辖区派出所或教育行政部门寻求帮助。处理校园欺凌主要有家校沟通、心理干预、证据保全、法律申诉、社会支持五种途径。
第一时间与班主任建立联系,详细说明事件经过。要求学校依据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启动调查程序,家长可书面提交情况说明并要求学校在10个工作日内给予处理答复。定期参加家长会了解后续进展,必要时可要求调取监控录像等证据材料。
联系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孩子进行创伤评估,必要时转介专业机构。家长需每日观察孩子情绪变化,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应对策略。记录孩子出现的睡眠障碍、拒学等应激反应,这些可作为后续维权的重要依据。
及时保存伤痕照片、破损物品等物证,指导孩子用日记形式记录每次欺凌细节。通过合法途径获取目击者证言,注意收集施暴者发送的威胁性信息。所有证据需形成完整证据链,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行为四要素。
对涉及肢体伤害或财物损失超过2000元的情况,应立即报警并申请伤情鉴定。向教育局提交正式申诉材料时可援引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指导手册,要求施暴者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持续欺凌事件可考虑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联系当地共青团12355青少年服务台获取专业指导,参与反欺凌家长互助小组。通过正规媒体渠道曝光典型案件时需注意保护未成年人隐私,可向公益律师寻求法律援助。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反欺凌讲座提升应对能力。
家长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反应,与孩子建立开放对话机制,每周固定时间讨论校园生活。鼓励孩子参加跆拳道等团体活动增强自信,培养至少一名可信赖的教师作为校园支持者。饮食上适当增加核桃、深海鱼等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建立家校联系本记录每日沟通内容,重大事件要求校方签字确认处理方案,必要时可申请转学保护。
2020-12-18
2020-12-18
2020-12-16
2020-12-16
2020-12-16
2020-12-16
2020-12-08
2020-12-08
2020-12-08
20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