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球部畸形可能由遗传因素、胚胎发育异常、机械性压迫、炎症病变、先天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部分十二指肠球部畸形与家族遗传相关,基因突变可能导致消化系统发育异常。治疗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认畸形程度,轻度者定期随访,中重度需手术矫正,常见术式包括十二指肠成形术、球部重建术或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
妊娠第5-8周十二指肠旋转固定过程受阻,可能形成球部狭窄或闭锁。新生儿期表现为呕吐胆汁样物,需通过消化道造影确诊。早期可行球部扩张术,严重者需切除畸形段后行端端吻合,术后需营养支持治疗。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腹腔肿瘤或异常韧带可导致十二指肠球部变形。通过CT血管成像明确压迫源,解除压迫后畸形多可缓解。压迫严重者需行十二指肠移位固定术或血管松解术,术后需流质饮食过渡。
反复十二指肠溃疡或克罗恩病可引起球部瘢痕挛缩。胃镜检查可见球部变形,治疗需控制原发病,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黏膜保护剂用药3-6个月,瘢痕性狭窄需内镜下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
环状胰腺、肠旋转不良等先天疾病常伴发球部畸形。超声检查可见胰腺组织包绕十二指肠,治疗需手术解除梗阻,行胰腺部分切除或十二指肠旁路手术,术后需胰酶替代治疗。
日常护理需注意少食多餐,选择低脂易消化食物如米粥、蒸蛋、嫩豆腐,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术后恢复期可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从脐周顺时针轻柔按压,每日2次每次10分钟。定期复查胃镜或造影评估恢复情况,婴幼儿患者需监测生长发育曲线,出现呕吐、腹胀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2024-07-02
2024-07-02
2024-07-02
2024-07-02
2024-07-02
2024-07-02
2024-07-02
2024-07-02
2024-07-02
2024-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