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内膜炎早期症状多表现为低热、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需结合心脏杂音、皮肤瘀点等特征综合判断。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心脏杂音、皮肤黏膜异常、关节疼痛、贫血。
约90%患儿以不规则低热37.5-38.5℃为首发症状,多呈间歇性,抗生素治疗反应差。发热可能伴随夜间盗汗,与病原体持续释放致热原有关。需注意与普通呼吸道感染鉴别。
新出现的心脏杂音或原有杂音性质改变是特征性表现,多因瓣膜赘生物形成导致关闭不全。听诊以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为主,严重者可闻及舒张期杂音。
约30%患儿出现针尖大小瘀点,多见于睑结膜、口腔黏膜及四肢末端。手掌、足底可能出现无痛性Janeway损害,指趾末端可见Osler结节,这些表现与免疫复合物沉积相关。
大关节游走性疼痛发生率约25%,常见于膝关节和踝关节,多不伴明显红肿。疼痛程度与发热程度不平行,可能由菌血症引发的免疫反应导致。
进行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活动耐力下降,血红蛋白常低于100g/L。与慢性感染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有关,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及破碎红细胞。
建议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每日测量4次并记录热型。保持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减少黏膜损伤。饮食选择高蛋白、高铁食物如瘦肉泥、动物肝脏,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柑橘类水果促进铁吸收。限制剧烈运动,但可进行床边被动关节活动。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或意识改变时需立即就医。病程中需定期复查血常规、血培养及心脏超声,评估瓣膜损伤程度。
2024-06-01
2024-06-01
2024-06-01
2024-06-01
2024-06-01
2024-06-01
2024-06-01
2024-06-01
2024-06-01
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