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畸形多为先天发育异常,少数由后天因素引起,主要涉及激素紊乱、宫腔手术创伤、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肿瘤压迫等。
青春期或育龄期雌激素水平异常可能影响子宫形态发育,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易出现子宫发育不良。治疗需调节内分泌,常用药物包括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来曲唑、二甲双胍等,配合超声监测子宫形态变化。
多次人工流产、宫腔镜手术可能造成宫腔粘连,形成鞍状子宫或纵隔子宫。宫腔粘连分离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术后需放置宫内节育器预防再粘连,配合雌激素凝胶促进内膜修复。
结核性盆腔炎可导致子宫腔纤维化变形,表现为子宫腔狭窄或闭塞。需规范抗结核治疗6-9个月,药物选择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三联方案,严重者需手术重建宫腔。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浸润子宫肌层时,可能引起子宫腺肌病伴形态改变。药物治疗采用GnRH-a类药物如亮丙瑞林,手术治疗包括病灶切除术、子宫动脉栓塞术等。
子宫肌瘤或卵巢肿瘤长期压迫可导致子宫变形,如浆膜下肌瘤可能造成子宫表面凹凸不平。肌瘤剔除术、肿瘤切除术是根治方法,3cm以上肌瘤可考虑聚焦超声消融治疗。
日常需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感染,经期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多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适量补充维生素E和锌元素。每周3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盆腔血液循环,避免久坐超过2小时。出现异常出血或腹痛需及时进行三维超声或MRI检查,计划妊娠者建议孕前评估宫腔形态。
2022-05-20
2022-05-20
2022-05-20
2022-05-20
2022-05-20
2022-05-20
2022-05-20
2022-05-20
2022-05-20
202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