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及鼻窦异物多见于儿童,通常由玩耍误塞、好奇心驱使、模仿行为、鼻腔疾病或家长疏忽等因素引起。
儿童在玩耍时常将小物件如豆类、珠子、玩具零件等塞入鼻腔。这类异物多因体积小、表面光滑易被推入,常见于3-6岁幼儿。异物滞留可能导致单侧鼻塞、脓性分泌物,长期未取出可能引发鼻窦炎。
幼儿探索欲强,可能主动尝试将食物残渣、纸团等塞入鼻腔。这种行为多发生在无人看护时,异物可能刺激黏膜引发打喷嚏、出血。需通过前鼻镜检查定位,使用专用器械取出。
儿童模仿成人使用棉签清洁鼻腔时,可能将棉絮残留鼻腔。此类异物易吸附分泌物形成硬痂,表现为反复鼻出血伴臭味。需在鼻内镜下清理,必要时使用生理盐水软化。
过敏性鼻炎或感冒时,儿童因鼻痒频繁揉鼻,可能将痂皮或分泌物推入鼻窦开口。此类情况常伴随鼻黏膜肿胀,需先控制炎症再取出异物,避免继发上颌窦炎。
看护不周导致儿童接触纽扣电池、磁铁等危险品。电池类异物会释放碱性物质腐蚀鼻中隔,需2小时内急诊处理。磁铁可能造成相邻组织坏死,需影像学定位后手术取出。
预防儿童鼻腔异物需加强看护,将小物件放置在幼儿无法触及处。定期检查玩具完整性,避免带尖锐边角的物品。教导儿童认识鼻腔异物的危害,出现单侧鼻塞、流脓涕或口臭时应及时就医。日常可用海盐水喷雾保持鼻腔湿润,减少痂皮形成。若发现异物滞留,禁止自行掏挖,应立即到耳鼻喉科处理,避免用镊子推送导致异物移位至气道。
2025-01-24
2025-01-24
2025-01-24
2025-01-24
2025-01-24
2025-01-24
2025-01-24
2025-01-24
2025-01-24
202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