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育儿 > 育儿知识 > 婴幼儿 > 正文

宝宝吃零食要注意哪些事项

发布时间: 2018-01-16 15:09 来源:复禾健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零食不仅仅大人喜欢吃,小孩子也喜欢吃。不仅仅零食的口味很受孩子的喜欢,零食不同的形状和颜色,也很吸引宝宝的眼球。父母对于宝宝吃零食应该有严格的管控。宝宝吃太多零食会影响宝宝吃正餐,还有的零食本身没有什么营养,还会给宝宝身体带来巨大负担,影响宝宝正常的生长发育。

  零食的3个推荐级别

这里所说的零食是非正餐时间食用的各种少量的食物和饮料(不包括水)。我们可以把宝宝吃的零食分为10大类,根据每一类零食的营养特点和制作方式,又划分为三个推荐级,即“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限量食用”。

  “可经常食用”的零食

这些零食营养素含量丰富,同时多为含有或添加低油、低盐、低糖的食品和饮料。这些食物既可提供一定的能量、膳食纤维、钙、铁、锌、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又可避免摄取过量的油、糖和盐,这些零食属于有益于健康的零食。

  “适当食用”的零食

这些零食营养素含量相对丰富,但是却含有或添加中等量油、糖、盐等的食品和饮料。

  “限量食用”的零食

从营养学角度,这些零食含有或添加较多量油、糖、盐的食品和饮料,提供能量较多,但几乎不含其他营养素。经常食用这样的零食会增加患超重、肥胖、高血压以及其他慢性病的风险。但此处的“限量”,并非禁止。

  各类零食细细说

  蔬菜水果类零食

新鲜果蔬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B、钾、镁、钙和膳食纤维等有益于健康的营养成分。

可经常食用:新鲜蔬菜、新鲜水果。如西红柿、黄瓜、香蕉、梨、桃、苹果、柑橘、西瓜、葡萄等。

适当食用:用糖或盐加工的果蔬干。如海苔片、苹果干、葡萄干、香蕉干等。

限量食用:罐头、蜜饯。例如水果罐头、果脯等零食含有较多糖而且制作中损失了部分营养素,要限量食用。

  奶及奶制品

奶类是含钙最丰富的天然食物,同时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核黄素等重要营养素。

可经常食用:优质的奶类零食。如纯鲜牛奶、酸奶等可以作为正餐中奶类食物摄入不足的重要补充。

适当食用:奶酪、奶片等奶制品。

限量食用:炼乳等通常含糖较多的食品。此处该强调的是乳饮料、乳酸饮料不属于奶类,不可以替代纯牛奶。

  坚果类零食

坚果如核桃、瓜子、花生、腰果、松子、杏仁、榛子等富含优质的植物蛋白、钾、镁、磷、钙、铁、锌、铜等矿物质,也是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叶酸以及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是一类营养价值较高的零食。

可经常食用:在制作时不添加油脂、糖、盐的花生米、核桃仁、瓜子、大杏仁及松子、榛子等。

适当食用:一旦上面所说的坚果穿上油脂、糖、盐的“外衣”,就属于“适当食用”的零食了,例如琥珀核桃仁、鱼皮花生、盐焗腰果等。

  豆及豆制品零食

豆类可提供优良的植物性蛋白质,含有丰富的钙、磷、铁、锌及B族维生素,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增强记忆力。

可经常食用:不添加油脂、糖、盐的豆浆、烤黄豆等。

适当食用:经过加工的豆腐卷、怪味蚕豆、卤豆干等。

  谷类零食

谷类零食有很多,常见的是饼干、面包、糕点、方便面,以及各种淀粉制作的膨化食品等。

可经常食用:加油脂、糖、盐较少的煮玉米、无糖或低糖燕麦片、全麦饼干等零食是纤维素的极佳来源这类食物不仅脂肪少、能量低,而且含有大量的营养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E、钾、硒和铁等。

适当食用:蛋糕、饼干等,因其添加了脂肪、盐、糖。

限量食用:膨化食品、奶油夹心饼干、方便面、奶油蛋糕等。含有较高脂肪,而且高盐、高糖。

  肉类、海产品、蛋类零食

肉类、海产品、蛋类零食不仅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维生素,而且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饱腹作用强。

可经常食用:水煮蛋等在制作时没有添加油脂、糖、盐的零食。

适当食用:牛肉干、松花蛋、火腿肠、肉脯、卤蛋、鱼片等。因为这些零食含有大量的食用油、盐、糖、酱油、味精等调味品,过量或长期食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限量食用:炸鸡块、炸鸡翅等。

  薯类零食

薯类包括马铃薯(土豆)、白薯、木薯等,它们除了提供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外,还有较多的矿物质和其他维生素,兼有谷类和蔬菜的双重好处。

可经常食用:在蒸、煮、烤薯类零食时,不添加油脂、糖、盐就可以经常食用。

适当食用:甘薯球、甜地瓜干等,因为在制作时添加了较多的油脂、糖、盐。

限量食用:炸薯片、炸薯条等。因为在烹调过程中大大增加了能量,不仅损失了部分营养素,有些还含有毒性物质丙烯酰胺。

  饮料类零食

常见的饮料主要包括碳酸饮料、果蔬汁饮料、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茶饮料等。除了一些鲜榨果蔬汁外,饮料类大多都含有较高的糖分,能量很高,过量饮用会增加阻碍营养素的吸收,并可能增加患龋齿、肥胖、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危险。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最好能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

可经常食用:新鲜蔬菜瓜果榨出的汁,例如鲜榨橙汁、西瓜汁、芹菜汁、胡萝卜汁等。

适当食用:果汁,在制作过程中加了糖,并且果汁含量超过30%果(蔬)饮料,如山楂饮料,以及杏仁露、乳酸饮料等。

限量食用:甜度高或加了鲜艳色素的高糖分汽水等碳酸饮料。

  冷饮类

在炎热的夏天,给孩子吃些冷饮也是可以的,但是棒冰、冰激凌类食品大多含有较高的糖分和能量,因此不建议常吃。

适当食用:甜度低并以鲜奶和水果为主的冷饮,例如品质较好的鲜奶冰淇淋、水果冰淇淋等。

限量食用:甜度非常高、色彩鲜艳的冷饮。

  糖果类零食

糖果类零食主要包括各种糖果和巧克力。

适当食用:巧克力含有较高脂肪和能量,但是也具有丰富的营养,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增强免疫力、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等作用,尤其是黑巧克力的脂肪含量较其他巧克力少,建议可以适当食用。

限量食用:含糖量很高的糖果例如奶糖、水果糖等,提供能量较多,并且容易引起龋齿,不利于口腔健康,属于限量食用级别,建议尽量少吃。

父母给宝宝吃零食,要从宝宝健康生长发育角度入手,让宝宝多吃哪些富含营养的零食。而不是像大人那样,吃零食只是为了打发时间。不仅要控制宝宝吃零食的种类,对于宝宝所吃吃零食的量也要管控。宝宝身体小,零食吃多了,就会超出身体所需。超出的部分不仅无用,还会增加宝宝身体负担。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孕妇可以吃零食吗 这些零食可以吃
孕妇可以吃零食吗 这些零食可以吃
总是看到身边一些姐妹们吐槽孕期种种,比如戒口,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憋死大吃货了。其实,孕期吃点健康小零食是有利的。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吃零食能够缓解紧张情绪,消减内心冲突。孕期是个特殊的时期,人会比较烦躁,吃点小零食能调节孕妈咪的不良情绪,使人的精神进入最佳状态。所以孕...[详细]
发布于 2024-04-30

最新推荐

高中孩子非要买衣服怎么办
高中孩子非要买衣服怎么办
高中孩子要求购买新衣服是青春期常见的消费需求表达,家长可通过沟通需求、设定预算、引导理性消费等方式处理。1、沟通需求主动了解孩子购买动机,询问是否因社交需求、审美变化或同学影响产生购物欲望。通过开放式对话区分必要与非必要需求,例如校服更换属...[详细]
2025-08-20 13:12
孩子在学校总惹祸怎么办呢
孩子在学校总惹祸可通过加强家校沟通、建立行为规范、心理疏导、培养社交技能、适当奖惩等方式改善。孩子行为问题通常由缺乏关注、规则意识薄弱、情绪管理能力不足、模仿他人、家庭环境影响等原因引起。一、加强沟通家长需主动与老师保持定期联系,了解孩子在...[详细]
2025-08-20 12:34
孩子在学校打人了怎么办呢
孩子在学校打人需要家长及时干预,通过沟通了解原因、引导情绪管理、与学校合作、建立行为规范、寻求专业帮助等方式处理。打人行为可能与情绪失控、模仿他人、缺乏社交技巧、家庭环境影响、潜在心理问题等因素有关。1、沟通了解原因家长需第一时间与孩子平静...[详细]
2025-08-20 11:56
老师对孩子有偏见需送礼吗
老师对孩子有偏见时无须通过送礼解决,沟通和家校合作是更有效的处理方式。教育公平是教师的职业准则,家长可通过主动沟通、观察孩子在校表现、与校方反馈、参与学校活动、寻求教育部门协助等途径改善问题。老师对孩子存在偏见属于教育伦理问题,家长应优先采...[详细]
2025-08-20 11:18
老师对小孩有偏见怎么办呢
老师对小孩有偏见怎么办呢
老师对小孩有偏见时,家长可通过主动沟通、观察记录、寻求第三方协助、培养孩子心理韧性、与校方协商等方式处理。偏见可能源于沟通不足、误解或个体差异,需理性应对避免冲突升级。一、主动沟通家长应选择合适时机与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避免指责性语言,以了...[详细]
2025-08-20 10:41
孩子在宿舍受排挤怎么办呢
孩子在学校宿舍受排挤时,家长可通过主动沟通、培养社交技能、寻求校方支持、建立家庭安全感、鼓励兴趣社交等方式帮助孩子应对。校园社交问题通常由性格差异、沟通障碍、群体压力、家庭环境影响或特殊行为习惯等因素引起。一、主动沟通家长需与孩子建立开放对...[详细]
2025-08-20 10:03
孩子宿舍有人欺负怎么办呢
孩子遭遇宿舍欺凌时,家长应第一时间介入处理,通过沟通安抚情绪、联系学校核实情况、教导自我保护技巧、留存证据协助调查、必要时寻求心理干预等方式解决。1、沟通安抚情绪发现孩子被欺负后,家长需保持冷静,用温和态度引导孩子描述事件细节。避免质问或责...[详细]
2025-08-20 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