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原则不包括使用镇咳药物。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氧疗支持、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控制感染及维持循环稳定。
轻中度患儿可通过鼻导管或头罩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需严格监测氧浓度避免氧中毒。高流量鼻导管氧疗能减少气道阻力,是临床常用无创干预方式。
严重病例需采用常频或高频振荡通气,参数设置以维持合适潮气量和氧合为目标。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可降低气压伤风险,呼气末正压能防止肺泡塌陷。
外源性补充猪肺磷脂或牛肺磷脂可改善肺泡稳定性,通过气管内滴注给药。早产儿预防性使用能显著降低病死率,需在出生后6小时内完成给药。
疑似败血症者需经验性使用氨苄西林联合庆大霉素,后根据血培养调整方案。严格控制输液量并监测炎性指标,预防脓毒症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
维持平均动脉压>30mmHg,必要时输注生理盐水或白蛋白扩容。多巴胺可改善心肌收缩力,但需警惕药物导致肺动脉高压加重的风险。
治疗期间需保持中性温度环境,每2小时更换体位促进分泌物引流。母乳喂养需根据耐受情况采用鼻饲或微量喂养,静脉营养需控制葡萄糖输注速度。出院后定期随访肺功能发育情况,警惕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后遗症。家长应掌握正确拍背排痰手法,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按时完成计划免疫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