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机械通气支持、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维持循环稳定、控制感染及营养支持。具体实施需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化调整。
无创通气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适用于轻症患儿,可减少气压伤风险。中重度患儿需气管插管行常频或高频振荡通气,参数设置以维持氧合指数≤16为目标。通气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气分析,避免过度通气导致肺损伤。
早期补充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可改善肺泡稳定性,常用猪肺磷脂注射液或牛肺表面活性剂。给药后需调整通气参数,防止肺过度膨胀。对于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预防性使用可降低发病率。
通过液体复苏维持平均动脉压>30mmHg,必要时使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限制液体入量至80-100ml/kg/d,防止肺水肿加重。监测中心静脉压及尿量,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疑似败血症时需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常见选择为氨苄西林联合庆大霉素。根据血培养结果调整用药,疗程通常7-10天。严格无菌操作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出生后24小时内开始肠外营养,逐步过渡至微量喂养。母乳喂养优先,热量供给需达120-150kcal/kg/d。补充维生素A、E等抗氧化剂有助于肺泡上皮修复。
治疗期间需维持中性温度环境,减少氧耗。每日评估呼吸参数、胸片及炎症指标,及时调整方案。出院后定期随访肺功能,监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远期并发症。家长应掌握基础护理技能,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肤色变化,避免呼吸道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可降低再入院风险。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