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原则包括氧疗支持、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液体管理及并发症防治。具体实施需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个体差异调整。
轻中度患儿可通过鼻导管或头罩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95%。高浓度氧疗需警惕氧中毒风险,需动态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对于早产儿,建议采用空氧混合仪精确调节氧浓度。
严重病例需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高频振荡通气适用于传统通气无效的顽固性低氧血症。通气策略强调小潮气量4-6ml/kg和适当呼气末正压,避免呼吸机相关肺损伤。
早产儿需尽早补充猪肺磷脂或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剂量通常为100-200mg/kg。给药后需调整通气参数,观察胸廓起伏及氧合改善情况。必要时可重复给药,间隔6-12小时。
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在60-80ml/kg/d,使用微量泵精确输注。监测尿量、体重及电解质平衡,警惕肺水肿和动脉导管开放。必要时应用利尿剂,但需避免过度脱水导致急性肾损伤。
重点预防感染性休克、肺动脉高压及颅内出血。合理使用抗生素覆盖常见病原菌,维持平均动脉压>30mmHg。对于持续肺动脉高压,可考虑吸入一氧化氮治疗。严重病例需multidisciplinaryteam协作管理。
治疗期间需维持中性温度环境,减少能量消耗。母乳喂养需根据耐受情况逐步增加,必要时采用管饲。每日评估神经系统发育状况,出院后定期随访肺功能及神经运动发育。家长应掌握基本护理技能,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肤色变化等预警体征,避免被动吸烟等环境危险因素。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