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通过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抗生素治疗、液体管理、体外膜肺氧合等方式治疗。该病症通常由肺发育不成熟、感染、窒息、胎粪吸入、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无创通气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适用于轻症患儿,可减少气压伤风险;中重度患儿需气管插管行有创通气,采用低潮气量策略保护肺泡。高频振荡通气对传统通气无效的顽固性低氧血症有效,需根据血气分析调整参数。
猪肺磷脂注射液等替代治疗可改善肺泡稳定性,尤其对早产儿肺发育不全型效果显著。给药后需结合体位引流促进分布,重复给药间隔需评估胸片改善情况。该治疗能显著降低病死率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
怀疑感染因素时需经验性使用注射用氨苄西林钠等广谱抗生素,血培养阳性者根据药敏调整。B族链球菌感染需延长疗程至14天,用药期间监测肝肾功能。严重脓毒症可联用注射用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
限制液体入量至80ml/kg/d可减轻肺水肿,使用呋塞米等利尿剂需监测电解质。微泵控制输液速度,维持尿量>1ml/kg/h。输血指征为血红蛋白<100g/L,推荐输注辐照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
对常规治疗无效的难治性呼吸衰竭可采用ECMO,需满足胎龄≥34周、体重>2kg等条件。静脉-动脉模式适用于合并循环衰竭者,治疗期间需肝素抗凝。平均转流时间5-7天,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血栓形成等。
治疗期间维持中性温度环境,母乳喂养需经鼻胃管少量多次给予。每日进行发育支持护理,减少声光刺激。恢复期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定期随访胸片与神经发育评估。出院后需预防呼吸道感染,接种肺炎球菌疫苗等计划免疫。家长应学习心肺复苏技能,配备血氧监测仪观察呼吸频率与肤色变化。
2024-10-23
2024-10-23
2024-10-23
2024-10-23
2024-10-23
2024-10-23
2024-10-23
2024-10-23
2024-10-23
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