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氧疗支持、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循环功能维护及感染控制。具体措施需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因综合调整。
轻中度患儿可通过鼻导管或头罩给予加温湿化氧气,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95%。需严格监测氧浓度避免氧中毒,同时采用经皮血氧仪动态观察氧合情况。对于早产儿需特别注意视网膜病变风险。
严重病例需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常选用压力控制模式,初始参数设置吸气峰压20-25cmH2O,呼气末正压4-6cmH2O。通气策略以保护性肺通气为原则,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可减少肺损伤。
对早产儿肺发育不成熟导致的呼吸窘迫,需气管内滴注猪肺磷脂或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后需调整通气参数,观察胸廓起伏和氧合改善情况。必要时可在12小时后重复给药。
维持平均动脉压在30-45mmHg,通过扩容和使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改善灌注。需监测尿量、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和乳酸水平。对于动脉导管未闭影响循环者,可考虑药物或手术闭合。
疑似或确诊感染需立即使用广谱抗生素,常见选择为氨苄西林联合庆大霉素。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手卫生和环境消毒。定期复查炎症指标和血培养指导用药疗程。
治疗期间需维持中性温度环境,减少能量消耗。肠外营养支持应尽早开始,逐步过渡至微量喂养。定期进行血气分析和胸片评估,调整治疗方案。出院后需随访肺功能和神经发育,特别注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远期并发症的预防。家长应掌握基础护理技能,避免呼吸道感染诱发因素。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